解放南昌的“最后一枪”!
生活、求学于南昌,
你一定听说过解放西路、解放东路,
那你是否知道。
它们的名字,
源自7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。
时间倒退回70年前。
1949年5月22日,
这是对南昌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。
这天拂晓,陈赓所部第13军第37师击退南昌守军,俘虏敌军800余人,全歼国民党军后卫部队,当日下午,南昌宣告解放。
于历史的浪潮中回眸,不能忽视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昌解放前夕为解放所作出的牺牲,其中谢埠之战尤为惨烈。
一处有故事的红色印记
走进南昌县莲塘公园,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,内有1949年南昌解放前夕在谢埠之战中牺牲的55名烈士遗骨。实际上,牺牲人数至少有500多人。根据《陈赓日记》记载:“五月廿一日 几天的困顿,昨晚得到了约五小时的睡眠,今日精神较好。三十七师在谢埠市遭遇桂匪七个团,因背水作战,加以该师轻敌,伤亡较大(约五百余人),终将敌击溃。向西溃走,该师正尾追中。周、李两军正搜集渡河器材,准备一举渡过赣江,李军并已占领江心洲一处。”《南昌县志》也记载:“解放军谢埠之战,杀敌一千,自损五百,极为惨烈。”
1949年4月20日,国民党拒绝在《国内和平协定》上签字,国共两党和谈宣告破裂。21日,毛泽东、朱德向全军发布渡江命令,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,向长江以南地区大规模进军,解放全中国。
5月10日,二野前敌委员会命令4兵团做好接管南昌的准备。5月16日,陈赓决定以13军37师攻占南昌。接到兵团命令后,第37师离南昌还有300多里。当时正值雨季,下着大雨。为了不给敌人喘息机会,官兵们冒着狂风暴雨,沿着泥泞小道,连日急行军,于20日晚赶到抚河东岸的灌里缪村,对岸就是南昌了。
险要的南昌城“东大门”
谢埠是个小镇,位于南昌东郊,是南昌城的“东大门”,当时作为南昌县政府所在地,因其东临抚河,为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带。谢埠镇与第37师驻扎的灌里缪村隔抚河相望,要攻南昌,须先克谢埠。
据档案史料记载,当年5月19日,解放军部队已经集结在抚河东岸,根据侦察员的报告,驻地对面的谢埠镇驻扎着国民党南昌县保警大队,战斗力不强;南昌城内有桂系夏威兵团数万人,正准备西逃。经过审慎分析研判,37师决定“立即抢渡抚河,首先歼灭谢埠之敌,尔后向南昌挺进,相机解放南昌,并协同兄弟部队追歼西逃的白崇禧主力夏威兵团”。
5月21日凌晨1时,37师先遣团110团从南昌东南30里的河里绿村强渡抚河,迅速包围谢埠镇,迫使驻扎在此的南昌县保安警察大队400余人缴械投降。接着,110团迅速向前推进5里多路,等待后续部队一起挺进南昌。
解放南昌前最后一役
解放军突然占领谢埠,国民党大为惊恐。白崇禧即令南昌城郊的夏威兵团188师和175师共1万余人,分三路包围110团,企图夺回谢埠,迫使立足未稳的解放军退回抚河东岸,掩护南昌守敌主力撤退。
在敌众我寡,援兵未到的情况下,一场恶战在南昌城外围抚河西岸的王家庄、贾村、五郎岗、板溪李村一带展开。从21日早上到傍晚,敌军以数十倍于我的兵力发起了8次密集进攻,面对敌人的突然反扑,110团战士发出“我们愿为解放南昌流尽最后一滴血”“我在阵地在”的誓言,坚守阵地。在这场背水战中,37师伤亡500余人,一些连队伤亡超过一半,有的连队伤亡高达90%以上。
5月22日拂晓,退守南昌城内的夏威兵团主力听闻解放军大部队已包围南昌,不战自溃,趁天色朦胧弃城西逃。37师奋勇直追,将其全部歼灭。当日下午,南昌解放。
谢埠之战是解放南昌的最后一场战斗,是解放南昌的“最后一枪”。由于当年部队是冒雨行军,参战连队的档案全部淋湿碎化,牺牲的烈士很多都不知姓名、籍贯、年龄,这些人全都成了无名烈士。
转载自 江西省档案信息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