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人杰地灵
徐稚与孺子亭
发布时间:2024-09-27 来源: :0次

徐稚与孺子亭

孺子亭,又名高士亭,位于西湖小洲上,为纪念后汉南洲高士徐稚而建。亭始建于南唐,三国吴永安年间(258264)重建,原名思贤亭,先后曾更名为聘君亭。南唐时,在徐稚隐钓之处建有高士台(亦称孺子台)。明初,南昌太守许方在此立高士祠。嘉靖年间(15221566)徐樟立亭于此,以祀其先祖徐稚。万历年间(15731620)南昌知府卢廷选于湖中四周垒石填土,环护亭基。民国十九年(1930 年)亭重建,并立有亭碑。抗战时期,亭碑被日寇推堕湖中,亭亦残破,仅存骨架。1957年南昌市人民政府砌湖岸,重建孺子亭。1966 年“文革”初期,地面建筑被毁,后由居民占用,建有住房和菜园。1980年,政府改造西湖,开辟孺子公园,清挖湖中污泥,砌筑护岸,建亭造榭,架桥设景。198310月新亭落成,公园亦以亭命名并对外开放。公园面积4.33平方公里,水陆各占一半。园内广植柳树及其他花木。主要景点有孺子亭、钓鱼台、观荷榭、点水桥、观荷亭等。亭附近有高桥,又称高士桥,曲折通湖滨,对面不远处,有徐孺子宅,门额叫北沥徐征君讲堂。园内景物具有民族特色,古亭幽雅,曲桥回转,玲珑别致。孺子亭为重檐八角二层攒尖式,描金绘丹,朱柱彩画。亭畔湖水潆洄,叠石成山,垂柳倒映,柳丝成帘,微风吹拂,水波潋艳,每当春雾朦朦,秋雨绵绵之际,柳垂如烟,再现了“豫章十景”之一的“徐亭烟柳”之景观。历史上曾以它的特有风貌和别有魅力的传说,与滕王阁同享盛名,有“未登滕王阁,先上孺子亭”的盛誉。

徐稚(97-168),又名徐孺子,生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(公元 97年)南昌县北沥徐村人,东汉名士。他家境贫寒,靠务农为生,自幼即具有强烈的求知欲,初读于槠山(今丰城与临川交界处)和龙泽山智度寺,后慕江夏(今湖北黄岗西北)黄琼之名,负笈前往求知咨访大义。他学问渊博,深谙经学,而且对天文、地理、哲学、历算均有较深造诣。他品节高尚,待人诚恳、谦逊、尚贤乐善,见得不争,有过不诿。惟他一生处于东汉外戚宦官矛盾激化和朝廷腐败黑暗时期,他不满当时统治者的陋政,更不愿与朝庭同流合污,终生不愿为官,曾被“四察孝廉、五辟宰府、三举茂材”,均坚辞不就,乃退居南昌故里,追羡先贤梅福之遗风,在梅福住宅之东筑室隐居,杜门谢客,高节不仕,以种菜、编织草履为生,非其力不食。豫章太守陈番在郡,不接待宾客,惟敬稚之高风亮节,倍加推崇,礼请徐雅为郡曹,并独为稚设一榻,椎来下榻,去则悬之。徐稚平时虽不耻与官场人士接触,但他却敬重豫章太守陈蕃是“守义廉洁,尊礼待贤”之士,常相往来。后来,陈当了尚书令,与仆射胡广等上疏恒帝,恒帝采纳了陈、胡的建议,派人带着厚礼征召,仍未动摇徐稚自耕而食的决心,故被世人称颂为“高风亮节”南州高士。

徐稚死于东汉建宁元年(168),终年 72岁。他死的前一年发生了党锢事件,陈蕃、李膺下狱致死,他逝世6年爆发了黄巾起义,东汉政权土崩瓦解,可见徐稚是有远见的。徐稚墓葬于进贤门外十字街东坛巷口。墓地坐南朝北,用红石叠成十三层级,墓基成八角形状,墓项有一红石圆柱,墓后有石碑两块,墓碑上有篆书“东汉高士徐孺子之墓”石碑一方,碑高过人,阔有五尺,历代游客和地方官绅常至此祭扫和凭吊,多次修茸。1966年“文革”初期墓地面建筑被毁,后由居民占用,建有住房和菜园,现尚存残碑两块,余无遗物。

有关徐稚的遗事有孺子亭的诗文,在朱銮撰的《江城旧事》、《江城名迹》,魏元旷辑《南昌诗征》多已辑示。唐代诗人陈陶的《徐稚湖亭》之作,权德舆的《徐孺子亭马上口占》之篇,宋代苏辙、黄庭坚、王十朋、朱熹等均有吟诵。

Copyright 2020 南昌市档案馆 地址:雄州路169市委大楼西侧 电话:(0791)83886222
邮政编码:330038 邮箱: ICP备案号:2023005859 [清空缓存]

网站备案编号:3601100110556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