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育场不仅是运动员们挥洒汗水、争夺荣誉的地方,也是市民健身、锻炼身体的好去处。在南昌市,体育场可说是随处可见,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体育场,一些社区及休闲场所也不乏运动场所。可以说,现在的南昌市是不缺体育场的。但是,记者了解到,旧时南昌市体育场却极度缺乏,运动场所的设备也是极其简陋。
为了解南昌体育场的发展历史,连日来,记者走访了南昌市档案局等相关部门。经过查阅有关史料了解到,南昌最早的体育场出现在民国初期。
举办运动会没场地
将大校场临时改成运动场
据了解,体育运动兴起于清末民初,始于学校,后逐渐推广,而近代南昌没有为专门开展体育活动而修建的运动场地,运动场的雏形可追溯到清末的校场。
清代咸丰至同治年间,南昌市先后修建了三处校场,作为当时军营将士进行操练和比武的主要场地。这三处校场中最大的要数顺化门处的大校场,而另两处则是城内南边的小校场以及北边的北校场,到如今,三处校场遗迹已经难以寻觅。
据南昌市档案局史料《南昌纪胜》记载,孙中山曾在顺化门处的校场阅过兵,民国时期第三届华中运动会亦是在此举办的。史料记载,1925年(民国十四年),南昌作为东道主举办第三届华中运动会,然而当时的南昌并没有一个足够大可以举办此类运动会的运动场地,后经过考虑选定顺化门外的大校场,将其改建为临时的运动场。因为条件有限,很多东西来不及准备,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:运动场的围墙是用芦席做成的,田径场400米长的跑道是用煤渣铺设的,而看台则是用木料搭成的……
“江西公共体育场”
为南昌首个体育运动场
记者了解到,南昌最早出现的体育场称为“江西公共体育场”,于1919年(民国八年)在旧皇殿原址开辟出,体育场的场长由胡济美担任。
1919年5月4日,五四运动爆发,全国上下积极响应。为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,南昌学生在“江西公共体育场”举行了“五四”反帝爱国运动大会,组织演讲,组成学生联合会,举行罢课,并发动社会各界罢工、罢市,由此揭开了南昌“五四”运动的序幕。
“江西公共体育场”是南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运动场地,填补了南昌体育运动场的空白,但是该场地面积狭小,设备亦十分简陋,仅有一条全长约300米的跑道和一个小型的足球场,因此仅仅是具备了体育场的雏型。1928年(民国十七年),该场地被废弃,之后被改建为“南昌第一职业学校”(公职),现为南昌市保育院所在地。
“江西省立公共体育场”
面积66000多平方米
据记载,由于南昌没有运动场地,引起了当时省政府的重视,于是拨了南昌贡院侧测绘学校旧址作为场地,并改名为“江西省立公众体育场”。体育场场长由陈洪真担任,另外聘用了指导员,并且扩建办公用房,修建场地,购置运动器械,可说是规模略具。
民国二十一年,“江西省立公众体育场”改隶省立公众教育馆,称为“体育部”,吴志敏任主任。民国二十二年,改组独立,称为“江西省立公共体育场”,场长由余永祚接任。之后,省政府再拨南昌贡院全址的三分之二面积作为体育场用地,另外三分之一面积改辟“湖滨公园”。
据史料记载,“江西省立公共体育场”全场面积66000多平方米,东起江西宾馆,西至今八一公园,南至今市体委,北至民德路。场内建有400米循环式田径场,田径场内设有正规的专用足球场1个。另外建有篮球场6个、排球场和网球场各2个、儿童运动场1处及国术场、障碍跑场地。在这些基础上,体育场另建司令台1座,左右分别建看台12座,还建有牌坊式大门和小型游泳池。该游泳池因为劣质并未开放,在日军侵占南昌时被改作洗马之用,后用土填毁。
民国二十三年,“江西省立公共体育场”改称为“江西省立体育场”,并且附创“江西省立体育师范学校”,为国家培育体育专门人才。
民间体育组织纷纷成立
运动会一场接着一场
南昌体育场的建立,对推动南昌体育运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。记者了解到,在“江西省立公共体育场”建立后,民间许多体育组织纷纷成立,先后有:“江西省国民体育委员会”、“南昌市市光体育会”、“江西省党政军学体育会”、“江西省立体育场儿童团”、“精武体育会”、“南昌市体育工作者联合会”等体育团体。另外,在“江西省立体育场”举行了多场运动会,其中有“江西全省运动会”、“省会女子运动会”、“省会小学运动会”、“水上运动会”等,江西体育之风大开。
抗战胜利后,“江西省立体育场”举行了“江西全省第十届运动大会”,运动会盛况空前,是南昌市体育场发展到当时的最大的一次体育盛会。如今,随着南昌市体育场和体育组织的扩大,南昌市体育活动亦迅速发展。南昌体育场地发展至今,数量众多,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不胜数、随处可见,南昌已经进入了全民健身的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