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南方封建经济的发展,灌城已不敷应用。唐初,选定灌城之西北隅,重筑洪都新城,较灌城扩大一倍有余,因建于唐代,故称“唐城”。城建成后,原设在灌城的府署道衙,如洪都总管府、`都督府和江南西道的治所等,均在贞观十年(公元636年)迁驻新城内(今中山堂),所以此城又称“府城”,《滕王阁序》首句“洪都新府”源出于此。
唐城,是用青灰色巨砖砌垒,石灰勾缝,不仅坚固,气势也更为雄伟。此时,洪州已是江南一大都市,人烟稠密,商贾云集,城内大兴土木,建造亭台楼阁,宫苑寺庙,滕王阁亦在此时高耸赣江之滨。官府巨宅亦沿着地势拔地而起,所谓“闾阎扑地,钟鸣鼎食之家”和“桂殿兰宫,列冈峦之体势”,就是形容当时当地的情景。
在历史长河中,洪都城曾经历过多次重大的变迁、发展和维修,有史料可查的有:
武则天垂拱元年(公元685年),洪州都督李景嘉继续扩大增筑,全城辟为八门。
唐宪宗元和四年(公元809年),韦丹出任洪都观察使,又进一步将城扩建,周围达二十余里,各门之上均建有敌楼,每逢春秋佳日,常在此宴客、避暑、放风筝、登高眺望。这种风俗在唐代甚为流行。
宋代的洪州城,在唐城的基础上又继续扩展近一倍,周围达三十一里,现今的青山路口至贤士湖一带都属于城内的范围。共设城门十六座。
宋太宗淳化元年(公元990年)秋,大水毁城三十余处。到仁宗时,知州赵概调遣民力用石砌筑章江门外江堤200余丈,此为南昌城建史上用石筑江堤之始。
南宋绍兴六年(公元1136年),李纲帅洪州时,由于城北沙阜高涨,几与城齐,乃令截去城东北隅一角,城移进三里左右,废去北廓、故丰,广丰、望云四门,全城剩留十二门。
直至明代,朱元璋亲来南昌,以城滨临赣江,不易守御,乃命都督朱文正改建南昌城,将西城墙收缩内移三十步,城高二丈九尺,厚二丈一尺,周长二千七十丈(约7000米,仅宋城之半),加浚濠三千余丈,废井步、仓步、观步、宫步、洪乔五门,留有七个城门。从此,这座古城墙才固定下来。清照明制,没有变更,直至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为扩大市区,乃将这座古城拆毁。
南昌解放后,1986年经实测是:进贤门至惠民门约千米,惠民门至广润门约六百米,广润门至章江门约八百米,章江门至德胜门约千米,德胜门至永和门约一千五百米,永和门至顺化门约千米,顺化门至进贤门约一千三百米,共长有7200米,约合二千一百多丈,与明朝新城二千七十多丈基本吻合。
1928年,南昌正式设市,为了扩充市区,将南昌古城拆毁,在原城墙地基建成环城马路,分段以乡贤名字命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