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网站之窗 >档案解密
洪城变迁——百年二中
发布时间:2022-04-29 来源: :0次

洪城变迁——百年二中

心远中学时期

1901年,熊元锷、熊育钖、熊育镐、夏敬观、蔡公湛、邹叔忱等人,创建了一个新式学堂-----乐群英文学堂,借用熊氏位于南昌市东湖边的"平远山房家塾"为校址。

一年后,熊元锷因其它事务离开了学堂。随后其他创办人也相继离开,学堂的一切事务全部由熊育钖主持。二年后,即1903年(光绪二十九年),熊育钖将乐群学堂改名为南昌熊氏私立心远英文学塾,成为江西最早的一所私立中学。

 心远两个字第一次出现在校名当中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将熊氏家族心远堂的教育基金转移到学堂中来,而且以熊家人的堂名作为校名,更体现了家族办学的特点。至此,这所学堂的校舍、经费、主要管理人员全部由熊氏家族承担,学生也以熊家子弟为主,入学不用交纳任何费用。此后四十多年,心远这两个字与熊育钖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,一直与学校血肉相连、生死与共。心远英文学塾是当时最早成立的一所私立学校,与稍后成立的湖南明德、天津南开并称为中国三大私立新校。但它们后来循着不同的历史轨迹运行而有着不同的遭遇。

一大批私立学堂的兴起,都是基于一种共同的认识,即中国的落后是因为科学和工业的落后所致,非科学不足以兴国,非教育不足以兴科学。教育应向西方先进经验学习。熊育钖认为,现代国家的生命力,由教育、经济、武力三要素所构成。教育如不能适应国家需要,推进社会的前进,这种教育,实在是浪费人才、财力。所以心远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经世实用,学塾除了像其它学堂一样开设国文、历史之外,还开设了数学、英文、物理、化学以及西洋史地等课程,这就使心远远胜于其它私塾甚至公立学校。熊育钖非常重视对国学和历史的学习。江西是传统理学的发源地,王守仁、陆九渊、朱熹、王夫之这些理学大师的经典学说深深地影响着熊育钖。南昌有些道路至今以这些人的名字命名,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,把一些路名改成时髦的政治术语,但一时风起云涌的运动终究不敌传统文化的生命力,南昌人至今还是走在阳明路、象山路、船山路这些传统名称的道路上。熊育钖认为立身处世就应该走这样的道路。

1907年(光绪三十三年),心远英文学塾彻底抛弃了旧学塾的残余,堂而皇之地改名为心远中学堂,熊育钖任堂长。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,又改名为南昌熊氏私立心远中学校,熊育钖任校长。从此,心远中学,或是心远学校(因为后来还办了几年心远大学,所以称为学校),就成了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。

严复还亲笔题写了心远学校的校名。英文教学一直是心远的一块招牌。当时英文教师相当缺乏,熊元愕曾经请严复协助,严先生特地介绍他在北洋水师学堂的高材生李岑(字幼堂)、陈持正(字伯瓒)来心远教授英文、三角和几何,所以心远的英语数学教学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。严复认为,中国之所以落后,西洋之所以发达,关键在于科学知识,而科学知识不能求之于翻译,不能求之于日文,必领以英文、数学为阶梯,必须读其原书方可。

1938815日,日军轰炸南昌,学校分别迁往南昌县岗上乡月池熊家、吉安陂头和南城上塘,以吉安陂头为本部。不久,本部迁至南城。

筚路蓝缕,经营惨淡,这就是战乱中的心远办学的真实写照。作为一所私立学校,官方给予的财力资助是十分有限的。经费来源有一部分是依靠收取学生的学费,心远最困难的时候学校只有三名学生,总计收取学费七十五元,而当时一名英文教员的月薪就要二百纹银,收入与支出的柜大反差使学校难以为继。但熊育钖还是使用大量私产维持运转,让三名学生完成学业。

1937815日,日本军队的飞机首次轰炸南昌,贴着膏药旗的飞机给南昌城带来了满天的阴霾,省国民政府迁往泰和。省城的各个学校也奉命撤离南昌,疏散到全省各地。

1938年,国民政府从南京移都重庆,熊育钖以年迈为由,请求辞去中央监察委员职务离开南京回南昌。此后就随着心远中学一起颠簸流离,辗转各地。

心远中学在月池村待了不到半年,熊氏家族在月池经过了一次逃难中的大团聚,之后就天南海北天各一方了。心远中学在这年冬天迁移到吉安陂头,1939年秋天又迁往江西南部的宁都田头乡。

19426月,南城陷落,学校再次南迁至宁都县田头村。

19426月,日寇攻陷南城。在南城上塘的心远中学分校迁移不及,设备遭到严重破坏,熊育钖和家人的所有的物品通通损失殆尽。熊育钖和学校被迫迁往宁都田头。有一位心远毕业的校友、当地的乡绅温某某支持老校长熊育钖在田头继续办学。

鉴于南城心远分校损失惨重,为了维学校的正常运作,熊育钖不顾年老体迈,又风尘仆仆地赶到当时江西省政府所在地泰和,吁请省政府救济学校,得到二万元救济款。心远中学又继续在战乱中坚持教学。

 

省立二中时期

1914年,熊育钖建议江西省政府设立8所省立中学,并亲自担任省立二中校长,心远中学学监柳藩国同时兼任省立二中学监。秉承同一校训,共唱同一校歌,化育赣鄱学子,心远中学与省立二中成为南昌二中的两个活水源头。熊育钖一生中除了创办心远小学,心远中学、心远大学之外,还曾任过省里两所学校的校长:一是省立二中校长,三是江西女子公学校长。

省立二中最早的前身是历史悠久的洪都书院,地址设在南昌市系马桩1902 年,在维新变法的影响下,朝廷领发了 《钦定学堂章程》,所有 书院一律改称为学堂,洪都书院也改为南昌洪都中学堂,所收的学生则是原来科举考试的秀才、童生。到了民国元年,又改为洪都中学。三年之后,收归省立,更名为省立二中,聘请四十六岁的熊育钖任校长。熊育钖一边当校长,一边还兼修身课教员。他请柳藩国担任学督具体负责学校日常事务。学校的宗旨就是培养理工人才。

1927年,省立二中校长由心远学子车驹先生接任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省城各学校奉令疏散,省立二中也迁出南昌。

 

合并建校

心远中学和省立二中一脉相承,是南昌二中的两个源头。

1945年,抗战胜利后心远和二中相继迁回南昌,学校迁回南昌市心远中学原址(现南昌二中苏圃路校区)。19495月南昌解放,心远中学由政府接管。是年910日,江西省教育厅决定将私立心远中学、剑声中学、青年中学三校合并,以原心远中学为校址,组成省立南昌二联中。

195310月,学校划归南昌市管辖,更名为南昌市第二中学;成为教育部在全国重点联系的30所中学之一。20064月,由政府投资2.5亿元、占地280余亩的红谷滩新校区落成,形成南昌二中一校两部的新格局。

 

南昌二中春秋百载,英才辈出:

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、教育家,吴有训;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机械工程专家、中国铁道机车工业和运用管理的开拓者,程孝刚;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土木建筑结构专家,蔡方荫;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无机化学家,游效曾;现代画家,傅抱石;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,复旦大学党委书记,夏征农;国画艺术家,黄秋园;植物分类学家、中国近代植物学重要奠基人之一,胡先骕;医学专家,胡智静;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,吴自迪;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、科学家、教育家,王义遒;江西省体委副主任、体操世界冠军,童非;羽毛球世界冠军,钱萍等等。

南昌二中屡迁基址,数易校名,历经沧桑,但薪火相继,弦歌不辍,树桃植李,常新常青。建校120年以来,南昌二中秉承勤朴肃毅的校训,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,对学生终身负责的办学理念,上下求索,开拓奋进。

 

 

 

Copyright 2020 南昌市档案馆 地址:雄州路169市委大楼西侧 电话:(0791)83886222
邮政编码:330038 邮箱: ICP备案号:2023005859 [清空缓存]

网站备案编号:360110011055601